欢迎您登录 青岛市殡葬服务网!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
0532-84961513
地址
青岛市重庆南路178号
邮箱
qdbzxh@163.com

青岛昨日举行今年首次海葬 增加集中缅怀仪式

2013-04-22 00:00:00  11783807次
字体:加大 减小

船只驶向海葬指定海域。

家人们将逝去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伴随着花瓣,逝者魂归大海,海上铺起了一条长长的鲜花之路。4月21日,本市举行了今年首次海葬仪式,四批次共计 545位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为显人性化,此次海葬增加集中缅怀仪式,同时提供给海葬逝者家属可降解的骨灰坛选择。这是一场特别的集体葬礼,哀而不伤:儿子送父亲,全家21口人送亲人,丈夫千里迢迢送妻子到她生前最喜欢的大海中……

文明祭奠海葬哀而不伤

4月21日,在八大峡码头,哀乐低回,祭文荡肠,汽笛长鸣,本市今年首批集中海葬的逝者骨灰即将撒向大海。

与往年相比,此次集中海葬增加了一个简单朴素的公祭仪式,海葬逝者家属早早地来到码头,领取了亲人的骨灰后,按照登船出海的顺序列队。8时起,公祭仪式正式开始,一篇《海葬祭文》勾起了在场不少家属对亲人的思念,表情凝重起来。但这是一场哀而不伤的公祭仪式,现场几乎没有哭声,更多的是家属埋藏在心底的思念之情。现场默哀1分钟,铭记即将骨灰入海的逝者。

8时 30分左右,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登船出海顺序,即将参加骨灰撒海的市民依次登船。满载阴阳两隔的思念,第一批船缓缓驶出码头,驶向大海指定区域。

鲜花海上铺路送最后一程

9时左右,船到达指定区域,海葬仪式正式开始。在每艘船的船尾,主办方专门设立了三个抛撒骨灰点,家属依次走向船尾,将逝去亲人的骨灰,连同缅怀亲人的花瓣一起,抛撒到大海中。船只缓缓前行,船尾后方的海面上铺出了一条花瓣路,这条路像是一条引领逝者回归大海的道路,也像是一条家属同逝去亲人告别的道路。此时,船上有啜泣之声,“走好!走好!”

当所有家属抛撒完骨灰后,船上很长一段时间陷入沉默,每个人都在跟亲人说着最后的话,做着最后的告别。海上风大,包括很多老年人和孩子在内,大家都不愿到船舱内避风,矗立船舷,凝望那片渐渐远去的地方,那片有鲜花相伴的海。

回来的路上,气氛渐渐不再凝重,一个小姑娘一直在给长辈按摩取暖,十分孝顺,“趁有机会,多多关爱孝敬他们。”这是采访中,不少参加完此次海葬后的家属都谈到的感受。

545位逝者安息海洋怀抱

据悉,本次海葬是本市自1991年开始实行海葬以来第67次海葬,约2000人参加,骨灰撒海545具,分4批次34船进行,是历次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按照青岛市有关政策规定,本市市民海葬实行免费。随着海葬影响力的扩大,文明环保的海葬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本次吸引了来自济南、淄博等外地的400多位家属来青岛为126位逝者举行海葬。

这次海葬除增加了庄重的海葬公祭仪式外,还采用了可降解的新型环保材料制成的水莲型海葬骨灰坛,供群众自愿选择,以葬代撒,寓意着逝者在水莲的陪伴下,长眠大海,长久安息。“这个莲花坛是收费的 ,但因为有人文关怀,当天有47位逝者家人选择了。”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魏常彬说,这种莲花骨灰坛是陶土制成的,能在海水中降解,降解时间为10~30分钟,十分环保。

23年7900具骨灰撒向大海

“海葬改变了过去‘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实现了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的生命定律。”据介绍,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青岛市人口的逐渐增长,死亡人数也不断上升。同时,因土地规划和经济发展需要,加大了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部分郊区的一些祖坟也因土地征用而被迫迁移,人去世以后骨灰如何安置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应部分市民的要求,在青岛市政府和市民政局的大力推动下,青岛市的海葬活动应运而生。

本市从1991年第一次海葬至今已有7900具逝者骨灰撒入大海 ,参加群众约3.5万人。为推进殡葬改革,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海葬,青岛市自2010年10月1日起,对本市居民实行免费海葬,三年来,骨灰免费撒海共3005具,财政补贴150多万元。

现场特写

 

最孝心 三年不舍终圆老人遗愿

 

当日,家人都忙,今年50岁的李凯祥独自带着老父亲的骨灰参加集中海葬,“这是为了完成老人生前的遗愿。”

 

李凯祥的父亲是三年前去世的,走得很安详,老人在生前曾多次表示过,希望自己子女能将其骨灰撒向大海,不给子女添麻烦,并且办一个文明有意义的葬礼。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老伴儿的同意。

 

“他们的意思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回归自然。”李凯祥说,经过三年的考虑,他们决定遵循老人的遗愿,选择海葬的方式祭奠。“其实我们也都很想得开,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尽孝心,就不会拘泥于死后的祭奠方式了。况且这种方式很好,也是生命的一种圆满。”他说。

 

仪式中,李凯祥代表家人,跟自己的老父亲做了最后的道别,以后看到这片海也就算是见到了父亲。

 

最齐全 全家21口人都来送老人

 

跟李凯祥形单影只相比,孟先生一家人队伍就很庞大了,全家21口人都来了,很多都是从外地赶过来,他们要送别的是孟先生的爷爷、奶奶。由于上船参加撒海的家属有名额限制,孟先生就跟自己的姑姑和堂哥作为代表上了船,其他家属在岸上守候,“我老父亲80多岁了,也来到码头上,但身体原因不能上船来送最后一程,我们就当作家里人的代表。”

 

要抛撒骨灰了,孟先生一家人是最激动的,眼眶里的眼泪、离别话语中满是对爷爷奶奶的不舍,“爷爷奶奶都去世30多年了,我们这一大家人都是他们带大的 。”孟先生说,爷爷奶奶不容易,以前曾经去闯过关东,又闯回来,在青岛扎根、创业,最终经营起这么一个大家庭来。“小时候我爸妈都在外地工作,我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 ,非常不容易。”#p#分页标题#e#

 

这次选择海葬,孟先生的家里还经历了一个讨论的过程,起初有部分家庭成员不同意 ,但最后老一辈人都统一了思想,觉得海葬这种形式很好,于是全家人最终都同意将孟先生的爷爷奶奶合葬大海。“昨天我们还开了一个家庭会,就是要向爷爷奶奶做最后的告别。”孟先生眼眶红红地说。

 

最感人 妻子喜欢海他千里葬妻

 

很多家属是为了完成亲人生前的遗愿,因此这次海葬更显得意义非凡。

 

今年58岁的姜先生老家黑龙江,在骨灰抛撒的时候哭成了泪人。姜先生送别的是他的妻子,“老伴儿喜欢海 ,本来打算来青岛定居的,没想到……”姜先生说,妻子很喜欢青岛这个城市,儿女也都在青岛工作。两口原本打算从老家搬到青岛来安享晚年,房子都在青岛买好了,可还没等到来,他妻子就在2010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将妻子的骨灰撒向青岛的大海,完成了她生前的夙愿,却留下姜先生独自在这世界上饱尝思念的痛苦,白发苍苍的他泣不成声。通讯员 张文荣 郭云 图/本报记者 王猛 记者 李晓哲

在线QQ 首页 在线咨询
0532-84961513
服务热线 移动端浏览
通过手机继续浏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