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青岛市殡葬服务网!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
0532-84961513
地址
青岛市重庆南路178号
邮箱
qdbzxh@163.com

青岛545位逝者昨海葬 新型骨灰坛几分钟融化

2013-04-22 00:00:00  11781606次
字体:加大 减小

青岛新闻网4月22日讯 4月21日,在八大峡码头,哀乐低回,祭文荡肠,汽笛长鸣,545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的簇拥下,融入大海,回归自然。这是青岛市2013年首次海葬公祭现场。本次海葬是我市自1991年开始实行海葬以来第67次海葬,约2000人参加,骨灰撒海545具,分4批次34船进行,是历次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本次海葬由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文明办、青岛市殡葬协

 

会主办,青岛市殡葬管理所承办,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青岛市市南区八大峡街道办事处、青岛市酒店管理学院、联通海上观光有限公司、济南市殡葬协会、淄博市殡仪馆协办。

历史最大规模 2000人参加 545位逝者骨灰撒海

本次海葬是我市自1991年开始实行海葬以来第67次海葬,约2000人参加,骨灰撒海545具,分4批次34船进行,是历次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按照青岛市有关政策规定,本市市民海葬实行免费。随着海葬影响力的扩大,文明环保的海葬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本次吸引了来自济南、淄博等外地的400多位家属来青岛为126位逝者举行海葬。

这次海葬应群众要求,增加了庄重的海葬公祭仪式;采用了可降解的新型环保材料制成的水莲型海葬骨灰坛,供群众自愿选择。以葬代撒,寓意着逝者在水莲的陪伴下,长眠大海,长久安息。本次海葬活动组织严密,事前经过了多次会商、培训、演练,确保万无一失。为保障海葬活动安全顺利有序进行,增加了维护秩序人员和登船引导员,配备了晕船药、外用药等药品。

400余位外地家属来青举行海葬

海葬改变了过去“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实现了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的生命定律。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青岛市人口的逐渐增长,死亡人数也不断上升,同时,因土地规划和经济发展需要,加大了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部分郊区的一些祖坟也因土地征用而被迫迁移,人去世以后骨灰如何安置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作为海滨城市的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海葬环境,应部分市民的要求,在青岛市政府和市民政局的大力推动下,青岛市的海葬活动应运而生。从1991年第一次海葬至今已有7900具骨灰撒入大海,参加群众约3.5万人。为推进殡葬改革,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海葬,青岛市自2010年10月1日起,对本市居民实行免费海葬,三年来,骨灰免费撒海共3005具,财政补贴约150多万元。( 记者 朱颖 通讯员 张文荣、郭云)

首次使用可降解骨灰坛

昨天清晨6时左右,在八大峡中苑码头,市殡仪馆工作人员早早来到现场布置,他们将逝者骨灰一一摆放整齐,等待家属来领取。记者看到,用于存放骨灰的白色盒子上分别写了编号,并注明了逝者名字、年纪和家属名字等信息,参加海葬的逝者家属凭相关证件领取逝者骨灰,还获赠一束鲜花和手套。

记者发现,有些家属领取的骨灰盒并不是白色的方盒,而是一个莲花状的白色坛子。“这是今年首次使用专门用于海葬的骨灰坛,供逝者家属自愿选用。”市殡仪馆工作人员表示,这种骨灰坛是用一种特殊的可降解的陶泥制成,遇水几分钟后就能融化,使用了骨灰坛后就不需抛洒骨灰,直接将盛有骨灰的坛子沉入大海即可,寓意着逝者在水莲的陪伴下,长眠大海,长久安息,同时也更加环保。

鲜花伴着骨灰撒向大海

据悉,本次海葬是我市自1991年以来举行的第67次海葬,骨灰撒海545具,约2000人参加,按照此前部署和安排,将分4批次34船次进行,这也是历次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上午8时30分,在公祭仪式结束后,首批参与海葬的逝者家属依次上船,缓缓驶向前海。万顷碧波之上,海鸥盘旋,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航行,首批8艘船到达指定的海域附近时停了下来。逝者家属小心翼翼打开骨灰盒,工作人员早已将几个类似漏斗的装置固定在船只一侧,家属们将鲜花混入骨灰中,通过这一装置一起撒向大海。此时船上响起哀乐,一片肃穆,只闻家属的小声话别和低声抽泣,泪水从他们脸上无声地滑落。#p#分页标题#e#

“老伴,你走好啊。”在船舱中,记者注意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倚在栏杆上默默望着远方,她的女儿和外孙女陪在一旁掩面哭泣。老人名叫王岩,今年71岁,是来安葬老伴的。“海葬是我提出来的,起初孩子们不同意,但我认为方式不重要,重在心意,有些怀念放在心里就好。”王岩说,自己去世后,也让孩子们把她海葬了,就能在大海里和老伴团聚了。

实现老伴心愿让大海陪伴她

“老伴啊,你生前住在海边的愿望没实现,如今你走了,就让大海陪伴你吧……”在5号海葬船上,头发全白的一位男子边撒骨灰边轻轻念叨,泪水忍不住哗哗直流,骨灰撒尽后还抑制不住悲痛。“老伴这辈子光跟着我吃苦了,还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就去了。”这名来自黑龙江的姜先生忍不住自责起来,他说老伴生前就特别喜欢大海,对青岛情有独钟,而一儿一女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到青岛工作并定居在青岛。

此前姜先生一直忙于生意,将整个家都交给了老伴一人打理,他一直很愧疚,本来他打算好了,等老伴退休后,他们就一起来青岛定居,安度晚年,并且在青岛买下了一处房子,结果2010年,不满50岁的老伴就因血栓突然去世了,这让他备受打击,这几年情绪一直没缓过劲来。姜先生说,后来得知青岛这边有海葬,今年清明期间,他就将老伴的骨灰带到了青岛,打算将老伴葬在大海,而他也将定居在青岛,这样老伴离他就近了,他去世后也能在海里和老伴相聚。

父母和姥姥大海中相聚

记者在海葬现场看到,参与海葬的家属中,老年人占了相当一部分,而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原本传统保守的老人在选择海葬上却成了先行者。今年40岁的李先生手中捧着两个骨灰盒,神情肃穆,站在人群中等待祭祀仪式的开始,他和家人准备一起将父母安葬到大海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先生的姥姥去世前就留下遗嘱,逝后将她安葬到大海,当时他们自己租了一条船出海,将老人骨灰撒向大海。也许是受了姥姥的影响,李先生的母亲在去世前也留下话,去世后要海葬,在父母去世10多年后,他们决定将两人在大海合葬。

而王坤爱和家人此次准备将母亲和弟弟的骨灰撒向大海,而提出海葬的也是当过兵的老父亲。“我父亲经常说,形式不重要,关键是心意。”王坤爱说。

外地海葬者越来越多

据悉,此次海葬吸引了来自济南、淄博、黑龙江、重庆、江苏等多个省市的外地人参与,400多名外地家属来青为126位逝者举行海葬。

“我老伴生前就特别喜欢大海,此前也多次来青岛游玩、垂钓,我们希望让他和大海永远在一起。”来自济南的陈女士两眼红肿,一说起来忍不住眼泪哗哗地流,她说老伴在今年3月13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在安葬方式上,她想完成老伴生前的愿望,让他和最爱的大海葬在一起。

据了解,我市每次海葬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参加,虽然非本市市民将收取500元费用,但参与海葬的外地市民表示,这点费用比购买墓地少了很多,而且最关键是这种方式环保,不占用土地,还能完成逝者生前的愿望。

7900具骨灰撒入大海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海葬改变了过去 “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实现了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的生命定律。2010年10月起,我市对本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骨灰撒海的丧属免收费用,报名人数逐步增多,3年来骨灰免费撒海共3005具,财政补贴约150多万元。据统计,从1991年我市第一次举行海葬至今,已有7900具骨灰撒入大海。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吴帅 王建亮 通讯员 张文荣 郭云

 

 

在线QQ 首页 在线咨询
0532-84961513
服务热线 移动端浏览
通过手机继续浏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