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青岛市殡葬服务网!

殡葬文化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
0532-84961513
地址
青岛市重庆南路178号
邮箱
qdbzxh@163.com

国外丧葬仪式研究理论综述

2024-03-28 10:27:31  203261次
字体:加大 减小

有关死亡引发丧葬仪式的研究,国外学者持不同观点。首先,以泰勒和弗雷泽为代表的神话一仪式学派,泰勒的“万物有灵”理论较为详细的阐释了关于死后的灵魂存在学说,即迁移和来世;人死后灵魂留在尸身左右,对遗体依恋。如死人的灵魂可以来到人世间与人一起吃喝,所以说,有必要举行丧葬祭礼来进一步安抚亡魂和抚慰活者。

弗雷泽在《金枝》中讲述“死亡与复活礼仪,图腾崇拜与灵魂转存有助于了解宗教礼仪,如成年礼的假杀及为他举办葬仪和焚化假尸等。以文化功能主义的神话一仪式解说,灵魂永存的神话观念成为丧葬礼仪规范的理论学派代表,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利夫一布朗都主张文化是一个整体,马林诺夫斯基在分析一个人即将面临死亡之时,对其灵魂永生与相信来世,属于一种心理需要的本能反应。其次,法国人类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信仰和仪式是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他指出“宗教是信仰的总体及其相应的仪式所构成,同时,他认为宗教中的仪式活动远甚于信仰体系本身,因此,宗教是神圣仪式与信仰的活动总称,具有神圣与世俗性”。他还指出“死人是神圣的,对于骸骨和尸体的搬运是绝对禁止的。另外,人们理应自我克制和约束,这就是苦行仪式,所以说苦行仪式是从消极膜拜发展而来”。无论是苦行仪式还是消极膜拜,在丧葬仪式环节中皆有体现,即仪式中禁忌行为。再次,格尔茨的仪式理论,使用了“解释人类学”和“文化释义学”,以象征体系解读文化意义,进而以象征符号来阐释特定背景下的文化意义,他认为“象征起源于社会关系的机制,象征无固定于意义,可以浓缩很多的意义,象征物应该与其他象征体的关系与相对位置去理解。”最后,以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与特纳的“阂限性”理论模式来分析解读丧葬礼仪。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一文中将丧葬仪式划分为:分隔一边缘一聚合的旅程,他试图把所有文化界定于统一结构模式里,以静态的社会结构模式去研究普遍化的模式。维克多·特纳在《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主张仪式不宜在传统静态中的研究社会结构,则把仪式放在动态的社会结构中去研究,特纳认为,丧葬仪式是死者与生者的通过仪式,具体以“分化一阈限一再整合”的过程。

另外,有关丧葬仪式与信仰之间的关联问题的探讨研究。华探(JamesL.Watson)在《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一文中阐述了有关于丧葬仪式先天信仰标准化问题的研究。罗友枝(EvelynS.Rawski)明确指出历史学与人类学在其研究丧葬仪式的差异:“仪式信仰和动作表演在其丧葬仪式中是很难区分的。事实上,丧葬仪式属于祖先崇拜的范畴,故信仰很难从仪式动作中分离出来”。co华若璧(RubieWatson)在“华南墓祭仪式之政治”中指出多元灵魂观念的信仰是中国人对来世论中农民风水信仰的核心。

显然,以上学者的研究理论对我国国内丧葬仪式的研究影响较大,其表现在功能派理论、过渡理论及“阂限”理论的运用。在丧葬仪式研究中,以使用功能理论者居多。

 

 


在线QQ 首页 在线咨询
0532-84961513
服务热线 移动端浏览
通过手机继续浏览
返回顶部